赵可鉴,男,汉族,19999月生,共青团员,常州大学海外教育学院2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曾获2021年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总决赛C/C++程序设计大学B组二等奖、2022年全国大学生算法设计与编程挑战赛金奖、2020年、2022年江苏省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铜奖等奖项;曾获常州大学学生标兵、常州大学特等奖学金、常州大学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

一、劳逸集合,视劳为逸

课内成绩始终第一、多项竞赛获奖的赵可鉴并非“学习机器”,打篮球、唱歌、打牌、打游戏样样拿手。在学习上,他有着独特的方法。从不看视频课的他只看文字资料,因为这样学习效率更高。他甚至把编程视为一种游戏,从解题中收获快乐。

不停奔跑只为追赶当年被寄予厚望的自己

关于理想的认识,赵可鉴最喜欢的一句话便是歌曲《你曾是少年》中的一句歌词:“曾经发誓要做了不起的人”。一次搬家,在书柜深处找到了他初中时的日记。稚嫩单纯的语句中满满全是鸡汤,而当初一字一句写下的都是赤子心。现在再不能写出儿时那般青春激荡、神采飞扬的文字的我们,是否也有为今天的庸碌和颓废而惭愧?

理想,伴随着惭愧,一直激励着赵可鉴。在大一时,他也曾纠结,大学毕业后,是考研、考公、出国、还是就业?对于前程的迷惘并未影响他的努力,正如《孤独之旅》中的一句话:“前行是纯粹的”。面对不感兴趣,甚至觉得枯燥、乏味的课程,他仍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每当想要“摆烂”时,理想总能在背后推他一把,让他继续坚持。

有些事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会看到希望。赵可鉴的坚持不止是体现在学习方面,为了减肥,他在大一暑假开始坚持跑步。坚持跑步带来的不止是体重的减轻,更是在一学期的时间内把2800米的成绩从1240秒提高到了1125秒。背单词、刷高数、做竞赛题、乃至篮球队训练,这些事情无不需要坚持。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赵可鉴对数理课程极其热爱。在大一时,他便提前选修了多门大二、大三的课程,其中不乏有99分、100分这样的高分。在老师提到某种知识点时,他常常会推而广之,并思考其底层逻辑。遇到难题时,他似乎会进入“勿扰模式”,直至将其弄明白为止。在课余时间,他还做了一些源于兴趣的小项目,如教务系统查分软件、微信小程序、QQ机器人等。

课内、竞赛两把抓的赵可鉴并不是一副“书呆子”的模样,篮球场上、健身房里、聚会中总能看见他的身影。“赵可鉴其实很爱玩的,”他的同班同学这样评价,“只是可能计算机和数学在他眼里也是一种玩。”

在计算机行业最负盛名的竞赛——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中,每支队伍由三名队员协作配合,每场比赛都有实时排名,并显示每支队伍的做题情况。赵可鉴对这一比赛的关注度完全不输他对NBA篮球比赛的热情,当支持的队伍解出了一道难题,于他而言,有如库里命中一记关键三分一般。

为备战算法比赛,网络上有多种面向全球选手的练习网站。这些网站也会举办例行的周赛、月赛,并根据成绩给选手计分、排名。当赵可鉴在聊天群里喊出“有无上分选手”,他很可能上的不是王者荣耀的分,而是编程比赛的分。赛后他会和同学讨论题目的解法、遭遇的Bug,正如他结束一局游戏后讨论游戏装备的选择一般,滔滔不绝。  

三、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担任过班长、小班的赵可鉴,现在还是校ACM竞赛队长。面对同学、新生的种种问题,下至安装宽带和路由器,上至学业规划,他都如数悉心解答,给出自己的建议。常对身边同学进行“劝学”的他,偶有被戏谑地称作“海院孙权”。如鲁迅笔下的炬火,他摆脱冷气向上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与同学们共同进步。他和同学创建了QQ群,在群内分享算法的学习心得、优质题目、比赛内容,调动了许多身边同学参与蓝桥杯、ACM的比赛之中。出于对数学和编程的热爱,每当遇到有意思的题目、精妙的解法、有趣的程序,他都会和同学分享,共同进步。学习之外,他还常常拉着同学一起去操场跑步、去健身房锻炼。除了应对体测外,更多的也是为了身材管理、提前避免“中年发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