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清晨,2023年度常州大学融通中外·青春建功中外大学生社会实践团在常州大学科教城校区明行楼出发,本次实践周将以“探寻乡村生态创新,共享绿色未来”的主题,中外大学生携手深入常州、溧阳等地区的乡村一线,在实践中感悟当代青年的使命担当,感受乡村建设的高质量成果,感悟中华农耕文明,更在实践中体悟中国道路。
稻米是我国14亿人口的主食之一。长江流域稻作文化在人类第一次农业革命史上具有独一地位,被誉为“世界稻作之源”。常州自古以来就是江南鱼米之乡,农耕文化源远流长,人们也将 “稻法”视为生存之道。第一站中外大学生们闻着稻香,踏入乡村稻田,来实现心中的“稻田理想”。
常州市西夏墅镇的东南村水稻种植历史悠久。近年来,东南村建成了稻米主题文化馆“东南仓”,在“稻”法自然中,弘扬农耕文化。中外大学生来到“东南仓”稻米文化馆从“寻稻”、“稻法”、“米香”、“家土”和“今昔东南”五个方面,了解了江南稻米文化与乡村文化,在东南村村长王璐的带领下中外大学生们踏上“寻稻”之路,同学们了解到‘曾经的东南村经济薄弱,“一家一户”的小农种植模式使其生产效率低下,粮食产量也不高,大家仅仅处于“吃饱”的状态。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东南村创新“村社合一”模式,运用“稻鸭共作”、“秸秆还田”、“无人机浇灌”等绿色科技模式,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来自苏州的董文桢同学感叹道:“从几亩薄地到千亩良田,东南村以稻米为载体,将分散的土地化零为整,通过绿色方式,发展绿色生态乡村,我们大学生也要将这种思辨精神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为深入学习感受有机“稻法”,收获来自大自然的“米香”,沉浸式体验稻米文化的魅力。在活动前,同学们了解到李臣家庭农场现主要是前黄镇联庆村的老人们在劳作经营。为体现“助老扶困、乡村振兴”的新时期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大家选择了来到常州市前黄镇联庆村李臣家庭农场,希望能帮助老人们插秧劳作,为乡村贡献青春力量。
农场主黄亚芬告诉中外大学生们:“插秧也是有技巧的,水稻密集不利于生长,需要将秧苗插得很均匀,横竖都在一条线上。”在基本领悟了水稻秧苗移栽技术后,中外大学生们卷起裤腿实践起来。尽管艳阳高照,天气炎热,但大家的热情高涨,起先有的同学在田里摔倒、有的同学被洒的一身泥泞,但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辛苦劳作,秧苗整整齐齐地插在水田里,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来自巴基斯坦的成龙是一位国学迷,他感叹道:“我今天终于明白了‘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含义,真是令我终生难忘。”
今天,中外大学生们通过“躬耕田野”的方式实现了自己的稻田理想,也感受到了新农村的绿色生态创新发展模式。通过劳动实践,中外大学生们体悟了农人辛苦,本次的经历也让他们感悟到单靠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亲身体验了,才能更好地将知识和工作融会贯通,就如这一粒粒的稻米,传承自祖先,发扬于当下,创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