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日,来自老挝、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科特迪瓦、等5个国家的6名大学生,与我们7名中国学生共同组成“文脉相连·命运共筑”中外大学生社会实践团,参加2024年度常州大学中外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周活动。本次实践活动以感悟中华文化魅力,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在共建一带一路奔向下一个金色十年的开局之年,中外大学生携手深入南京市、无锡市、常州市、宜兴市等地区的非遗展演、艺术创作、文化展馆的一线,在实践中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略江苏非遗文化魅力,重温革命历史,感知科技发展,传播友好交流、互助和谐的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留学生的回信中讲道:“欢迎你们多到中国各地走走看看,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同时把你们的想法和体会介绍给更多的人。”


成语“饮水思源”告诉人们:“在享受成果的同时,不要忘了创造成果的人,要懂得饮水思源,常怀感恩的心,”不忘其本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怀着饮其流者怀其源的心情,中外大学生们踏上崎岖的山路,寻访无锡惠山忍草庵,追寻校训“责任”精神的起源与传承。


忍草庵坐落于无锡惠山头茅峰章家坞山腰,此处茂林修竹、泉水盈盈,人杰地灵。最早由元代僧人月川在此结庐而居,清代更有文人在此结伴读书考中进士。因此,忍草庵文风鼎盛,文脉也传承了下来, 1977年国家正式恢复高考后常州大学的前身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在此办学,“责任”精神也在此发扬。中外大学生们从忍草庵下拾阶而上,仿佛踏入了建校伊始艰苦奋斗的历史画卷。倪妮老师带领大家实地考察了1978年的校园布局,斑驳的黑板镌刻下第一代常大学子艰苦的求学岁月,讲述了办学初期全体师生迎难而上、和衷共济的感人场景。来自科特迪瓦的留学生保罗说道:“泰戈尔曾说过‘黄昏的树影再长,也离不开它的树根。’常州大学是我在中国的第一个家也是我在中国的‘根’,今天我有幸回到‘老家’了解前辈们的奋斗故事,这令我深受感动。如今透过古朴的宿舍窗,已能看到由现代化高楼组成的天际线,作为当代的常大人我也将肩负责任,走向卓越。”


 寻访完办学旧址,中外大学生们继续向惠山脚下进发,探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山泥人”的艺术魅力。惠山泥人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瑰宝,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制作技艺,成为了中国非遗的重要代表之一。在中国泥人博物馆内,讲解员从“泥土的选择”到“成型雕刻”,再到“彩绘装饰”,向同学们全方位地介绍了惠山泥人的制作工艺流程。特别是一系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传统人物与神话角色泥塑,让中外大学生们连连称奇,纷纷拿出手机记录下这难得的视觉盛宴。在互动体验区,惠山泥人传承人俞圣洁大师现场演示制作技艺,并邀请同学们参与制作无锡福娃“阿福和阿喜”,亲身感受惠山泥人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来自老挝的美术专业留学生林丽花感叹道:“将一块泥土变成栩栩如生的泥人,需要经历繁复的打泥、揉泥、捏制、绘彩、开相等18道工序,而每一次的捻抹创造,都承载着人们特殊的情感,今后我还想参加这样的文化交流活动,把所学所感与自己所学专业相结合,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责任”承载和传递了学校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和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是常大人身上的文化底色。中外常大学子传播好常大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是“责任”精神和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它们接古今,跨越国界。此次无锡文化之旅,不仅加深了中外学子对常州大学办学历史的了解,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跨越古今和国界的文化交流平台,在实践中培养了常大学子的文化自信,也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青年学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文/倪妮、王卫卿 摄/陆天恒 通讯员/倪妮 审核/储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