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至14日,来自老挝、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科特迪瓦、等5个国家的6名大学生,与7名中国学生共同组成“文脉相连·命运共筑”中外大学生社会实践团,参加2024年度常州大学中外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周活动。本次实践活动以“感悟中华文化魅力,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在共建“一带一路”奔向下一个金色十年的开局之年,中外大学生携手深入南京市、无锡市、常州市、宜兴市等地区的文化展馆、非遗展演、艺术创作的一线,在实践中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略江苏非遗文化魅力,重温革命历史,感知科技发展,传播友好交流、互助、和谐的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留学生的回信中讲道:“欢迎你们多到中国各地走走看看,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同时把你们的想法和体会介绍给更多的人。”

传承革命文化基因,续写红色精神新篇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正是毛主席在得到南京解放的捷报时心情振奋而写下的。75周年后的今日,中外大学生们怀着对人民军队崇高的敬意来到了渡江胜利纪念馆,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光荣岁月。

踏上红色征途,实践团走进纪念馆展厅内部。从渡江战役的战略部署到战斗中的英勇事迹,再到战役胜利后的人民欢庆,每一幅画面、每一件展品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尤其是当他们站在模拟的渡江战场前,听着隆隆炮声与激昂的冲锋号角,仿佛已经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了那场伟大战役的激烈与胜利后的喜悦。来自斯里兰卡的留学生迪纳克感慨道:“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对和平的渴望、对历史的尊重是相同的。通过这次参观,我了解了更多中国革命文化,激发了我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感。”

实践团成员们来到了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聆听着专业的讲解,那些尘封的历史被一页页翻开。大学生们在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件件历史遗物前驻足,凝视着那些曾经鲜活,如今化作历史长河中的永恒印记。

为了深入了解徐悲鸿先生的生平经历与艺术成就,实践团参观了宜兴徐悲鸿纪念馆。徐悲鸿出生于宜兴屺亭桥,是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人之一。他不仅在绘画技艺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还在艺术教育和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早年徐悲鸿人物肖像画作的比例并不是那么协调,为此,他特地远赴欧洲求学,精益求精,深入研究并吸收了西方素描技艺的精华。回国后,徐悲鸿积极推动中西绘画艺术的融合,创作了《奔马》、《愚公移山》等优秀作品。抗战时期,徐悲鸿通过举办画展筹集资金,支援抗战前线,他也曾多次卖画以解民众疾苦,展现了中国艺术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他的名言“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更是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工作者。来自巴基斯坦的帕马表示:“作为一名艺术爱好者,徐悲鸿先生的作品让我深受感动。他不仅在艺术上追求卓越,更在国家危难之际,以自己的艺术才华为国家和人民贡献力量。这种精神在我们国家也极为珍贵。他的艺术不仅跨越了国界,更跨越了时间,传递出一种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爱。我希望能够将这种精神带回我的国家,让更多人了解并受到激励。”

激活非遗文化活力,保护民间瑰宝存续篇

惠山泥人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瑰宝,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制作技艺,成为了中国非遗的重要代表之一。在无锡市中国泥人博物馆内,讲解员从“泥土的选择”到“成型雕刻”,再到“彩绘装饰”,向同学们全方位地介绍了惠山泥人的制作工艺流程。特别是一系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传统人物与神话角色泥塑,让中外大学生们连连称奇,纷纷拿出手机记录下这难得的视觉盛宴。在互动体验区,惠山泥人传承人俞圣洁大师现场演示制作技艺,并邀请同学们参与制作无锡福娃“阿福和阿喜”,亲身感受惠山泥人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来自老挝的留学生林丽花感叹道:“将一块泥土变成栩栩如生的泥人,需要经历繁复的打泥、揉泥、捏制、绘彩、开相等18道工序,而每一次的捻抹创造,都承载着人们特殊的情感,今后我还想参加这样的文化交流活动,把所学所感与自己所学专业相结合,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随后,中外大学生们来到了宜兴蜀山脚下的古南街,这里店铺林立,青石板路犹存,陶器大师们的故居和商行旧址各有风格。同学们首先参观了宜兴紫砂同业公会,深入了解了紫砂陶业的发展历史和组织结构以及紫砂陶业逐渐走向规模化和规范化的发展历程,这里不仅见证了紫砂陶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持续创新与进步,也彰显了其在传承与发扬中华非遗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接下来,同学们来到国家级工艺美术师鲍明亚的陶艺工作室学习紫砂壶的制作。鲍老师向同学们说道:“揉泥是为了使泥料更加均匀和细腻;制坯是将泥料塑造成壶的基本形状,使壶身匀称美观;雕刻和装饰则是紫砂壶制作的点睛之笔。” 在鲍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初步掌握了揉泥、制坯、雕刻和装饰等技艺,不一会儿一个个刻有校训“责任”的紫砂壶就新鲜出炉了。来自孟拉加国的留学生谈书墨在感慨道:“紫砂陶不仅是一个实用的器具,更是艺术与文化的结晶。在制作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每个步骤的复杂和精细,陶器工艺传承了数百年的历史,凝聚了无数工匠的智慧和心血,孟拉加国也是陶器使用大国,但工艺技法没有宜兴陶器这么精美。在高速发展的科技时代,我们更应该珍视和保护这些传统技艺,因为它们代表了我们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和精神遗产。”

深耕传统历史文化,彰显卓越精神传承篇

成语“饮水思源”告诉人们:“在享受成果的同时,不要忘了创造成果的人,要懂得饮水思源,常怀感恩的心,”不忘其本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怀着饮其流者怀其源的心情,中外大学生们踏上崎岖的山路,寻访无锡惠山忍草庵,追寻校训“责任”精神的起源与传承。

忍草庵坐落于无锡惠山头茅峰章家坞山腰,此处茂林修竹、泉水盈盈,人杰地灵。最早由元代僧人月川在此结庐而居,清代更有文人在此结伴读书考中进士。因此,忍草庵文风鼎盛,文脉也传承了下来, 1977年国家正式恢复高考后常州大学的前身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在此办学,“责任”精神也在此发扬。中外大学生们从忍草庵下拾阶而上,仿佛踏入了建校伊始艰苦奋斗的历史画卷。倪妮老师带领大家实地考察了1978年的校园布局,斑驳的黑板镌刻下第一代常大学子艰苦的求学岁月,讲述了办学初期全体师生迎难而上、和衷共济的感人场景,也希望同学们能够不忘“勇担责任,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来自科特迪瓦的留学生保罗说道:“泰戈尔曾说过‘黄昏的树影再长,也离不开它的树根。’常州大学是我在中国的第一个家也是我在中国的‘根’,今天我有幸回到‘老家’了解前辈们的奋斗故事,这令我深受感动。如今透过古朴的宿舍窗,已能看到由现代化高楼组成的天际线,作为当代的常大人我也将肩负责任,走向卓越。”

翻开历史冗长而又壮丽的画卷,中外大学生们来到了常州博物馆,在龙腾中吴——常州古代历史文化陈列展馆,中外大学生们通过各种历史文物的展览,了解常州自古以来的发展轨迹。从古代文明的传承到近现代历史的变迁,每一个展示单元都彰显出常州作为中华文明重要一环的地位和影响力。在刘国钧捐献的红木家具陈列展馆,了解到刘国钧先生的生平事迹,为其在新中国建设中所做出的成就表达了崇高的敬意。红木家具做工精湛,纹饰优美,是中国家具发展中各具特色的类型,其纹饰组合多元立体,生动反映了传统的社会生活观念,也让同学们在有形的历史遗产中感受到强烈的人文情怀和丰富的精神财富。

为了亲身体验到近年来当地在生态文明和乡村建设方面发生的变化,中外大学生们来到丁蜀镇上坝村,映入眼帘的是成片的茶园在青山绿水间延展,游客来往络绎不绝。在与茶农们的交谈中,同学们了解到近年来,上坝村从一个贫困村一跃成为“产业优质”的特色村,他们以“特色田园乡村”“生态宜居示范村”创建为契机,促进相关基础设施不断升级,通过涧滩清淤、老旧农房危房改造改善等一系列惠民工程建设,还涧于村、还景于民,提升了农村生活品质,形成了规范的制度体系。同时,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点亮美丽“村居图”,提高了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从普通农村蜕变为新生态文明度假村,从农庐小舍到诗画田园上坝村的华丽转变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此外,同学们还去到了南京特产之一雨花茶的种植园区,这是一种外形紧直如松针、色泽绿润、香气清雅的高档绿茶,以其独特的风味和悠久的历史成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中外大学生们亲手采摘香气扑鼻的茶叶,感受茶韵,体验采茶的乐趣。英国心理学大师怀特曾说:“即使接触大自然十分钟,感受阳光和微风,也能达到使身心放松的最好效果。”中外大学生们在走进茶田,感受绿色的同时,也了解到了中国茶文化的渊源,体会到了茶农的不易。这次活动促进了中外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增进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尊重。未来,他们将继续在南京的茶田中留下他们与雨花茶相遇的美好回忆。

促进前沿文化传递,推动创新蓬勃发展篇

一座城,需要一扇窗,透过这扇窗,可以回眸历史、展望未来;透过这扇窗,可以触摸城市的脉动;透过这扇窗,可以勾勒时代的蓝图。常州市规划馆作为城市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展示了这座城市丰富的历史底蕴和建设成就。中外大学生们步入序厅,映入眼帘的是展柜中展示的多幅规划图和地域图,常州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与周边城市构成了以经济发达和文化荟萃著称的“苏锡常”都市圈。接着中外大学们了解了-常州运河文化,运河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无数的华夏儿女,这条古老的水道穿城而过,不仅滋养了常州的土地,更传承浓厚的中华文明,从古朴的石桥到蜿蜒的古街,从繁华的商贸到精致的手工艺,每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

中外大学生们来到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厅,立刻被眼前巨大的动态沙盘模型所吸引。整个模型仿佛是一个微缩版的常州城,高楼大厦、交通网络、绿化景观等一应俱全。随着视频播放,伴着闪烁的灯光,整个沙盘仿佛“活”了起来。在沙盘模型的演示过程中,声、光、电和视频的结合让我们仿佛置身于未来的常州之中,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这座新能源之都的活力和魅力,也对常州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夜晚,中外大学生们汇聚在常州文化广场,这里不仅是交流互动的场所,更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传播平台,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青年一代的精神追求。广场上不断涌现出新锐文化符号,吸引着年轻人积极参与,推动常州城市文化的创新发展,体现了常州作为现代化城市的多元魅力。

校训 “责任”承载和传递了学校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和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是常大人身上的文化底色。在实践活动中,中外常大学子传播好常大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是“责任”精神和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它们接古今,跨越国界。 “文脉相连·命运共筑”常州大学中外大学生社会实践团不负使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和非遗文化发扬光大,保护传承非遗,赓续历史文脉,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体贡献青春力量。